400-823-302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影响超市冷链管理的四大要素
超市作为整个生鲜食品供应链的末端,也承担了生鲜食品冷链的最大风险。零售企业同时是整个生鲜食品冷链的最大的驱动者。零售企业可以帮助促进上游种植养殖商、加工企业、运输物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冷链管理。最终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冷链来保障生鲜食品的安全。
最近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全国10家大型连锁企业、92家超市门店进行的调查表明,完整的全程冷链的易腐食品供应链非常少,很多超市仅在收货环节就存在明显的断链现象。但一个可喜的趋势,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型连锁超市开始逐渐建立自己的生鲜配送中心,在生鲜配送中心里有温控的卸货区域。生鲜配送中心的出现大大减少了零售端冷链断链情况的发生。调查报告还指出,当前影响连锁零售链管理主要有四大方面。
冷链断链也要可控可追溯
“从田头到餐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导致最终的易腐食品的安全与质量。目前零售企业对生鲜食品上游供应链的管控主要还是基于相关文件的审核,对于超市而言,对冷链进行切实管控的是从生鲜食品收获检验环节开始。
国内多数企业生鲜品是供应商送货到门店的,有些有生鲜配送中心的零售企业的生鲜品主要先由生鲜配送中心收货,再由配送中心送货到门店。目前很少有企业的生鲜配送中心能覆盖所有的门店。很多大型零售企业近几年正在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生鲜配送网络。
一般门店都是环境温度下卸货,经常出现30分钟左右的断链情况,在高温环境下这种断链对易腐食品的安全和质量影响相当显著。配送中心有温控的卸货区,并且收货验货速度通常比门店快,因为有较成熟的流程,能大大减少这个环节的断链情况发生。配送中心送至门店后,有的门店会再作检测,有的就不再作检测了。
调研发现,各个零售企业的收货标准和验货流程存在的极大的差异,有的企业完全依靠感官目测,有的企业依靠较科学的红外温度计与探针式温度计,并会检测运输生鲜品的冷藏车的温度。
超市对生鲜产品的收货时间要求为不超过25-30分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必须进到冷库或者上货架。但有时会因为货品太多,而且人力不够不能及时完成,这就会造成损耗。通过调查显示,有39.56%超市规定生鲜食品收货后至送入冷库或货架期不得超过20分钟,而规定生鲜食品收货后至送入冷库或货架期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与规定生鲜食品收货后至送入冷库或货架期不得超过30分钟的超市都为占总受调查数的21.98%,有6.59%的超市则将必须进到冷库或者上货架的时间定在40分钟以内。可见收货后进入超市冷链体系的时间有着较大的差别。
做得较好的企业(主要为外资)收货同时一般会用红外温度检测仪检测车辆温度和产品温度,并用探针式温度检测仪抽样检测中心温度。但有很多内资企业主要靠观感检测,并且非常自信用目测、手摸、嗅觉就能看出是不是有问题,比如判断鱼类,只要看鱼鳃就可以了。
对是否规定必须用冷藏车运输对于不同超市的有着不同的标准,有30.77%的超市要求用冷藏车,并对冷藏车规格有要求;有42.86%的超市要求用冷藏车,对冷藏车规格没有要求;同时也有14.29%的超市没有要求用冷藏车。
通常验收货物时有商品部、防损部、收货部、厂商部等多方参与,共同确认验收。对于产品温度超出标准少许时,多数企业表示会当场拒收;也有部分超市表示会视情况而定,可以扣重的方式处理,即收了10斤就付7斤的钱。有的企业表示,当场拒收后,并要求在一定时间范围换一批好的货物过来,否则对其进行处罚。经调查发现30.77%的超市一旦产品只要超过规定温度,全部拒收;42.86%的超市规定只要温度波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接受;而有14.29%的超市规定温度波动在一定范围内,以扣重方式接受。
目前送货至超市门店或配送中心的运输主要是第三方物流。有些零售企业在部分地区会有自己的冷藏车,如华润万家在华南地区有自己的冷藏车。有些企业会和第三方物流协议专用部分冷藏车,如Tesco,从配送中心到门店的冷藏车都有打着Tesco Logo的第三方冷藏车。少部分生鲜食品供应商有自己的冷藏车。
对超市冷藏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9.67%的超市拥有自己的冷藏车,有36.26%的超市是由供货商自己的冷藏车提供生鲜食品,有13.19%的超市是由生鲜供货商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而有5.395%的超市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
超市对生鲜食品的配送车辆是有要求的。但供应商对于不同的超市经常会区别对待,比如配送至沃尔玛就是用冷藏车,然后配送到华润万家就把冷机关掉以省能耗。销售业绩不太好的门店,对于冷链运输温度的管理就更难了,供应商经常会配合不力。
受访企业中多数在某些区域有配送中心,没有一家企业的配送中心能覆盖全国所有门店的。所有受访企业都表示即将或者正在新建更多的配送中心,尤其是生鲜配送中心,所有生鲜产品通过超市自有的生鲜配送中心送至门店是一种趋势。
超市内部的加工配送中心是连锁超市公司在已有的连锁店规模基础上,自主建设的为连锁店经营服务的生鲜配送体系,同时兼有部分社会配送功能。一些定位于生鲜超市的企业以对配送中心的建设已有一定规模。集中配送是连锁经营与传统的孤立分散各户经营的本质区别之处,连锁经营中进行集中配送的配送中心,既是运营部门,又是管理中心。生鲜食品集中由配送中心送至超市,可以保证货架有稳定的品种和供应数量,降低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农产品的来源和送至零售终端进行溯源监控,更好的实施冷链加工,流通与销售。建立配送中心对于零售超市而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流程管理
零售超市中关于生鲜食品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对生鲜食品供应商的审核管理流程;收货验货流程;和生鲜食品在门店内部流通流程。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流程标准在不同企业中的差异非常大,严格程度也大相径庭。甚至在同一零售企业中,不同地域的流程和标准也差异非常大。在所有受访的企业中,90%都表示企业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出现很大的阻力,主要由于流程的规定与员工操作的方便性相左,有时由于当地消费习惯的原因,还会影响门店的销售量。
在所有的受访超市中,没有一家企业有专门的生鲜食品冷链管理培训,主要是在食品安全培训中会有一小部分关于冷链的知识。超过60%的企业每年只有一次甚至没有相关的培训,这对于流动率相当高的零售行业是远远不够的。
零售企业冷链标准的不统一。在我国,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现在国内制定的一部分法律法规并不是从冷链物流全程的角度进行制约,即使有规范也缺乏统一、严格、科学的标准。调查显示,处于销售端的零售企业而言,各家零售企业实行的冷链执行标准各不相同。甚至对于同一家零售企业在不同地区的标准也会不同,根据当地的消费者整体水平而定,统一标准在全国统一执行非常困难。比如华润万家在华南区的标准最高,在其他地区相对弱一些,北方地区最弱。又如,沃尔玛明文规定“熟食不裸卖”,但到了沈阳就要屈就当地的消费习惯,当地消费者对于熟食不允许拿,就不买。
不同的零售企业对生鲜食品的冷链流程也有着不同的管理政策。例如,大型外资超市一般都有冷链管理政策,包括概念,需要冷链管理的商品的范围,收货检查的温度操作的标准,检查抽样的方法,包括使用什么样的表格,登记表,温度计等,都有标准的操作步骤。
调查显示,47.25%的超市员工每年接受过1次的食品安全教育,有接近36.26%每年接受2次及2次以上的食品安全教育,较之2008年以半年时间为周期,35%的超市会对其员工进行至少一次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而言,受食品安全培训人员及次数已大为增加。
说明越来越多的超市已将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视为政府相关部的行政职责,而更多是将食品安全工作视为超市企业积极配合政府工作的体现,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但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仍有15.38%的超市对其员工不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可以看到在此超市管理层中依然认为“食品安全”不是管理层第一位关心的问题,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提高市场份额、业绩和利润,如何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远比食品安全问题更受管理层关注。
企业内部标准执行的问题。随着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日趋完善,以及对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深入研究。超市企业将冷链管理列入了管理制度中,而企业内部的标准通常都比国家标准高,但执行环节还是有很多问题:如:人员流动性较强,超市整体员工素养不高,需要不断教导;员工操作希望尽可能简单,这与很多操作规范相违背食品安全方面的意识不强,经常犯规门店人手不够,不能完全执行规范操作;很多食品安全的要求会和销售有冲突,如裸肉就是卖得比放在冷柜中的肉销量好,由于门店是独立核算,所以会经常不遵守规定。
消费者教育对冷链同样重要
很多消费者本身只是停留于意识的增强,并不真正懂得影响生鲜食品有哪些要素。对于生物性危害产生的客户投诉有部分是客户自己导致的,比如客户在超市采购了需要冷藏的生鲜食品后并没有马上回家将生鲜品放入冰箱储藏后立即食用,而是在环境温度下又待了几个小时,最后导致生鲜品变质。
推行易腐食品“冷链”销售,若在消费者群体中进行一定的教育宣传,此类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会逐步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最常见的方式是标签提醒,90%受访门店都做到了这一点。有些企业会在过年过节或者3・15日时组织一些大型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如通过展板宣传介绍食品安全,小常识,然后超市自己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有些企业还会联合消协、工商局、卫生局等国家执法部门一起做宣传投诉活动。
受访企业中Tesco表示正在筹划长期的“质量大使”活动,将每天有生鲜员工兼职做质量大使。
冷链断裂会增加客户投诉
报告认为,食品质量产生投诉的原因有:过保质期没有撤架,温度时间控制不当。有可能供应商出问题,有可能店里出现的问题,有可能加热杀菌温度不够,杀菌后在常温下展示,在冷藏柜里展示温度没有达到,放置时间过长,杀菌加工间环境不好,空气中含菌量较高,落在食品上造成二次污染,生熟的交叉污染。一般而言,对于客户的投诉或退换要求,为了获取客户的满意度,超市都是接受退换的,即使是客户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损坏。顾客提出合理化建议后,应有专人受理并找到相应的部门特别解决。
冷库设计与经营的几点建议
一、在冷链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传统冷库转型及新建冷库经营与定位。
新建冷库应以设计创造价值的物流活动来重新规划物流策略,以提高竞争优势(而不是低成本后勤支持)。
1)整合性仓储:整条供应链整合运营,通过高效的物流服务,实现对批发商、零售商进行仓储。
2)网络通路架构:随着冷冻、冷藏品、新鲜品连锁经营的开展,在对零售终端整合的同时,将逐步实现对各区域、各门店零售网点的即时仓储。
3)系统整合:仓储不仅通过规模取胜,还将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作业方法,利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对系统进行整合,包括以下内容:
作业层次整合:包括实现储运作业的整合与标准化(栈板、容器共同化)
仓储运输作业整合:作业信息 (条形码化)
采购作业与订单信息传递整合:作业管理层次整合等。
二、冷库的环保与技术、设备在节能方面的创新举措。
1)空间的设计(出入库区域的划分):常温、前室、低温区域的布局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比如:防止人工作业区由于热负荷过大,暖气直接进入自动仓库内,尤其容易在地面、输送设备上结露、结冻。冷冻冷藏库房内,货品堆放须离地面,及墙体边5公分以上,以利空气流通。
2)控制库区内热量传输的最小化,合理的结冰、结霜对策:以搬送托盘为例,托盘式输送机可以考虑增加水滴处理;在关键随动件处追加润滑油、包裹住连接器处进行防水处理;主要连接器处增设加热器以应对结冻结霜所造成的故障。
三、冷库的规划建设如何与用户的需求更贴近。
冷库作业人员的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库内行走,所以,从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角度,降低仓库作业成本可以从缩短行走距离着手,合理规划货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货位规划的定义是“将货物合理纳入仓库设施,以实现物料调度最优化和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目标”。对应货位规格,分配相应数量的单元化货物,可以减少人员数量。 平衡操作者的工作量,可以缩减作业周期、改善工作流程。 在拣货路径上,将重量货物规划在前端、怕磕碰的货物在后端,可以降低货品破损。按照货物高度分配货位,在拣货中实现货物分层紧密码放,可以提高托盘码放效率,提高货车车厢利用率。发货物分类码放,可以减少物流中心用户端的二次分拣工作量,提 高整体效率 。
四、农副产品、食品冷藏与运输协同,确保冷链“新鲜”度。
一般低温运送距离在500公里内,低温配送费率控制在3%-4%,关键实现自动化和计算机化低温物流建设,主要有2个重要控制点:
1)在车辆接受冷藏食品前,需要将车厢内的温度降至食品要求的温度,并且需要在气密和低温的环境中收货装车。在卸货时,同样需要在卸载完所有的货品,才能关闭车厢内的制冷系统。
2)在车辆的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恒温,防止货物在中途发生“回温”。
五、国内冷链与国外在管理、理念、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差距。
日本同样以低温物流而闻名,在产业政策的促动下,全日最大的低温物流公司――日冷拥有62个低温物流中心.年营业额4O多亿美元。仅在千叶的一个日冷中心就为附近“伊藤洋华堂”60余家分店每天3次配送新鲜牛奶、冷藏果汁、冷冻肉品等生鲜食品。
1)冷库建筑方面的要求:采用单层钢结构,货物存放以货架存储为主,地面处理以预埋通风管的方式对应,以此来体现质量水平,品质水平与资源能源水平。
2)封闭式装卸货码头:在作业与休息过程中,需要整个区域的温控保障,一般保持0-4度,以避免冷藏货品在常温中存放过久,导致货物品质下降。
3)专用冷藏、冷冻运输设施:我国冷藏冷冻专用车约为3万辆,仅为美国的1/7,同时,我国人口对食品的需求量是美国的2倍。
4)全程冷链信息系统追踪:在国外的冷藏品输送过程中,需要始终贯穿温度追踪系统,在某一个环节冷藏品质发生异常时,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出问题发生的环节,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条件苛刻的冷库作业,需要确保供应链环节采用连续的温度记录,准确的时间记录,方便信息追溯,可以提供全程透明化管理,快捷把握生鲜度管理中最重要的运输途中的温度状况,确保生鲜食品质量。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