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粤十冷链管理系统

深圳前海粤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商务部·冷链大数据应用推广工作组/组长单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
十六年砥砺前行,持之以恒,做您可托付的信息化合作伙伴。

疫情冲击!冷链食品追溯的6个问题怎么解决?

发布时间:2021-01-15

导 读

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冷链食品追溯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分析追溯体系关键点的基础上,从编码规范、追溯对象信息采集管理、包装物赋码、系统兼容性、标准体系、信息安全六个方面梳理了当前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并对未来冷链食品追溯产业发展做出展望。


追溯体系作为责任界定和风险控制的关键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危化品等重要产品的生产、流通管控体系中。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在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个别省市仍存在零星散发病例,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进口冷链食品及包装携带新冠病毒致使接触者感染。鉴于此,国家、各地政府、企业建立并不断完善冷链食品追溯管理系统,旨在加速行业质量安全发展,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于11月27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和完善由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和企业级平台组成的冷链食品追溯管理系统,以畜禽肉、水产品等为重点,实现重点冷链食品全链条信息化追溯。

我国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诸如肉菜追溯体系、酒类追溯体系、中药材追溯体系、农产品追溯、婴幼儿配方奶粉追溯体系、食用盐追溯体系等等。但是与传统追溯体系相比,冷链食品追溯体系情况更加复杂,本文就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分析。


追溯体系关键点分析

追溯的核心目的是责任界定,核心技术手段是对各追溯对象间的关系建立与保存。追溯对象主要包括责任人、主体物品、节点(环境)及行为,在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将各追溯对象的唯一ID号进行关联记录,就形成了商品的全生命周期追溯,如图1所示。

图片的名字

图1  追溯原理示意图

具体到冷链食品追溯,其中的关键点主要包括追溯对象的信息采集、支撑追溯的软硬件管理系统、标注追溯对象的信息载体及考评追溯体系是否合格有效的评价体系。其中追溯对象包括冷链食品本身、流通节点(仓库、运输车辆等)、行为(装卸货、流通加工、包装、交易等)和相关人员(经手人、管理者、使用者及相关接触者)如图2所示。标注追溯对象的信息载体是指唯一对象的识别依据,常见的形式有二维条形码、一维条形码、RFID、字符串等光学或电子标签;评价体系是用于指导、评估冷链食品追溯体系是否合格的检测和评估方法。

图片的名字

图2  冷链食品追溯对象

冷链食品追溯的主要问题

1.编码规范问题追溯码是指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对可追溯产品赋予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处理的代码,是产品唯一的“身份证”,一般包括主体码、产品码、批次码和单品码。食品追溯码包含可追溯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关键信息,是食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基础。与常温食品相比,冷链食品需要更加严苛的流通环境,涉及的关键信息节点更多,追溯要求也更复杂。因此,物品编码方面,冷链食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编码规则的差异化不利于形成全球统一的追溯体系。不同国家编码规则也不尽相同;即使在国内,由于编码主体众多、管理分散、数据结构各异等原因,同种产品编码规范也存在差异。如果产品在流转过程中出现跨国家或跨地区的差异化编码现象,追溯信息的畅通性则无法保证,追溯过程很容易出现“断链”情况;新冠疫情大流行下,冷链食品,尤其是进口冷链食品的问题锁定、责任界定往往难以实现。

(2)编码规范涉及的冷链追溯关键信息不完整。区别于常温食品,冷链食品还涉及温度数据追踪方面的信息,具备信息追溯和质量追溯双重属性。现实生活中,传统追溯体系更倾向于对商品来源、流通、检疫等方面的信息追溯,很少涉及对温度数据等质量要素的追踪;而对成品进行质量追溯时往往又缺乏生产、运输等信息要素。


2.追溯对象信息采集管理

追溯对象信息采集是追溯体系构建的根基环节。冷链食品追溯对象信息采集以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射频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PRS)等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贯穿冷链加工、仓储、运输、销售四个环节。

信息采集内容包括:冷链加工环节,采集产品信息、加工商资质、操作人员信息、加工环境(温湿度及卫生环境)、加工方式、生产日期、等级评定等信息;冷链仓储环节,采集仓库环境(温湿度及卫生环境)、库存状态等信息;冷链运输环节,采集配送商资质、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环境(温湿度及卫生环境)等信息;冷链销售环节,采集批发商/零售商资质、消费者购买产品日期/批次等信息。由于新冠病毒低温下能长期存活,冷链进口食品追溯信息采集还需增加核酸检验信息及消毒证明等内容。

信息采集方式包括手工录入、电脑录入、IC卡录入等,采集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产品标识包括条形码、二维码、RFID电子标签等。综上,冷链食品追溯中,信息采集环节复杂、内容繁多、主体涉及广泛,采集方式存在改进空间。追溯对象信息采集管理仍是冷链食品追溯需要完善和关注的方面。


3.包装物赋码问题

由于冷链食品储存环境较为特殊,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可能会对包装物赋码产生影响。常用的包装物赋码主要以一物一码的数字包装和标签为主。数字包装赋码是指产品包装上已存在符合标准的追溯码,无需另行赋码。冷冻环境下,由于冰霜覆盖、包装受潮、工作人员受冻等原因,完成数字包装信息采集的效率可能会降低。

标签赋码是指追溯码以标签为载体,需单独粘贴在产品包装上,常见的标签材质有常规纸、不干胶纸、化学合成纸、电子芯片,标签形态有附着式和绑带式;冷链食品的标签要求比常温食品更加苛刻,如若标签选用不合理,低温、潮湿环境可能会使产品标签出现变形、发皱、脱落、模糊等现象。因此,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具有伸缩性、耐低温、耐潮湿、附着力强的标签种类,比如不干胶或者绑带标签。


4.追溯系统兼容性问题

新冠疫情加速了冷链食品追溯管理进展。目前各地区都在陆续建立冷链追溯系统,如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陕西省“冷链食品追溯管理系统”、江苏省“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等。与此同时,多系统的推广也带来了系统的兼容性问题:

一是我国冷链追溯体系标准尚不健全,追溯码规范、追溯内容、追溯目的等不一致,造成追溯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

二是我国没有专门负责冷链食品追溯的国家权威机构,造成不同地区对冷链追溯理解不同,各自为政。冷链追溯系统间的“割裂”状态,阻碍了信息流转效率,甚至影响冷链食品追溯效果。如何解决不同追溯系统的兼容性问题,高效、快速整合各类追溯信息,实现各追溯系统间有机互连和各追溯主体间信息的互通互享,推动冷链追溯体系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迈进,已成为当前冷链追溯体系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问题。


5.标准体系问题

标准体系是落实冷链食品可追溯的支撑和保障,从目前我国食品追溯标准体系发展现状来看,这一领域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标准体系存在交叉或者冲突。同种可追溯食品下,政府、地方、企业、团体存在多个标准,标准层次不清晰,导致最终的冷链食品追溯效果参差不齐。

二是标准体系覆盖不全面,重要标准、重要指标存在缺失。比如,冷链食品追溯过程中,缺乏数据采集、传输与协议权威标准,给追溯带来困难,冷链追溯“断链”现象常存。

三是标准体系制(修)订周期长。我国规定的标准修订周期为5年,在实际落实中,许多标准修订周期往往超过五年甚至更久;陈旧的标准落后于消费者日新月异的追溯需求,阻碍追溯体系完善发展。

四是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率低。我国食品行业国家标准对于国际标准采用率只有23.42%,不利于国际间标准衔接及进口冷链食品的全程追溯。


6.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凸显了传统食品追溯系统安全性的不足:中心化平台容错能力差,或因局部问题导致任务链断裂;传统信息录入手段出错率高;信息不对称易使各部门之间数据重复提供和验证,增加信任成本;各种意外、非意外情况可能造成追溯数据篡改或丢失,存在企业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区块链技术具有防篡改、去中心化、公开透明等特性,天然适应于食品追溯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发展不完善、市场认知度低、相关人才紧缺等原因,“区块链+食品追溯”的成功项目依然不多。

如何聚合供应链主体共同参与、解决区块链应用难题是当下破解冷链食品追溯信息安全问题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现阶段,冷链追溯“阵痛”仍在,编码规范不统一、追溯对象信息采集管理复杂、包装物赋码易受损、追溯系统兼容性差、标准体系不健全、信息安全等问题制约着冷链食品追溯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消费升级激发了消费者对冷链追溯的迫切需求,疫情影响推动了政府在冷链追溯方面的工作进展,技术创新弥补了冷链追溯体系建设上的不足。总体而言,冷链食品追溯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或将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工作,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冷链追溯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构建各地区协同的冷链追溯网络,推动冷链追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图片的名字

图片的名字

冷库管理系统、冷库信息管理系统、冷链物流运输、供应链金融、智能仓储系统、冷链智慧园区、冷链大数据中心、冷库系统解决方案、冷库软件、冷库系统、冷链农批市场生鲜化、自动化冷库管理系统、冷库库存管理软件、冷库出租管理系统、冷链系统解决方案

冷库管理系统、冷库信息管理系统、冷链物流运输、供应链金融、智能仓储系统、冷链智慧园区、冷链大数据中心、冷库系统解决方案、冷库软件、冷库系统、冷链农批市场生鲜化、自动化冷库管理系统、冷库库存管理软件、冷库出租管理系统、冷链系统解决方案

前海粤十

冷链管理系统 | 冷链物流运输 | 供应链金融

智能仓储管理 | 冷链智慧园区 | 冷链大数据中心

自动化冷库管理软件 | 冷链系统解决方案 | 冷链农批市场生鲜化

冷库管理系统、冷库信息管理系统、冷链物流运输、供应链金融、智能仓储系统、冷链智慧园区、冷链大数据中心、冷库系统解决方案、冷库软件、冷库系统、冷链农批市场生鲜化、自动化冷库管理系统、冷库库存管理软件、冷库出租管理系统、冷链系统解决方案

冷库管理系统、冷库信息管理系统、冷链物流运输、供应链金融、智能仓储系统、冷链智慧园区、冷链大数据中心、冷库系统解决方案、冷库软件、冷库系统、冷链农批市场生鲜化、自动化冷库管理系统、冷库库存管理软件、冷库出租管理系统、冷链系统解决方案

本文标签: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400-823-3023

(周一至周日9:00-21:00)

深圳总公司:深圳市南山区港城街99号前海颐都大厦7楼
杭州分公司:杭州市余杭区德信数据产业大厦19楼、20楼